据X平台用户 @ahboyash 发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已有56种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加密代币成功完成上市(即完成代币生成事件,Token Generation Event, 简称 TGE)。这些项目的估值分布、融资结构与市场表现,为当前加密市场的风投资本运作状况提供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横截面。
在这56个完成TGE的项目中,高达80%(即45个项目)在发行时的**完全稀释估值(FDV)**集中在5000万美元至10亿美元之间。这一估值区间反映出当前加密市场对早期项目的定价趋于理性,但仍保留一定的成长预期,尤其是对于具备DePIN、AI、模块化基础设施等关键叙事的初创代币而言。
另一方面,仅有8个项目的FDV低于5000万美元,显示出低估值、高性价比的项目仍属稀缺品。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仅有3个项目的TGE FDV突破10亿美元大关,分别是 @KaitoAI、@StoryProtocol 和 @WalrusProtocol。这三者或因其技术创新性、强大的团队背景或风口叙事的加持,在一级市场中获得了高度青睐并成功实现高估值发行。
不过,表面热闹的TGE背后,也暴露出当前加密初创投资中的部分结构性问题。数据显示,风险投资机构大多在种子轮阶段以2000万至1亿美元的估值入场,这一估值区间与TGE时的FDV之间虽然存在溢价空间,但在市场波动与流动性承压的背景下,实际的**“退出价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更关键的是,许多风投投资者在TGE之后需要锁定持仓约三年时间,而部分项目的代币当前市场价格已跌破上一轮融资的估值水平。这意味着不少早期投资人目前处于账面亏损状态,尤其对于缺乏市场交易深度或社区共识尚未建立的项目而言,未来二级市场的抛压可能进一步加剧估值倒挂风险。
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加密投资领域面临的定价泡沫与退出周期错配问题。在市场缺乏持续性增量资金,叙事与技术创新陷入瓶颈的大环境下,风投对加密资产的早期估值普遍存在“拔高”倾向,而项目方在未形成稳定产品或营收模型前即推进TGE,则加剧了投资人与散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风险传导。
从结构上来看,这一波TGE浪潮所体现的趋势有三:
中等估值区间占主导地位,反映出投资人对市场预期趋于理性;
锁仓机制仍为主流,但实际价格与估值间存在倒挂;
项目落地能力与市场表现高度相关,叙事空转类项目更易暴露风险。
未来,随着监管加强、机构风控模型更新,以及市场更注重真实使用场景与链上数据的透明性,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估值裂口或将逐步缩小。而对于项目方而言,TGE不再只是一个融资节点,更是与社区和市场建立长期信任关系的起点。
综合来看,2025年上半年的TGE数据勾勒出一个结构复杂、竞争激烈但潜力依然存在的加密创投市场图景。对于投资者而言,判断项目基本面、锁仓结构、估值合理性与市场周期联动,将成为穿越下一轮加密牛熊周期的核心能力。